有個問題一直不為人所熟知——自從Android的OEM廠商(原始設備制造商)發布顯示能力超過300-400PPI(譯者注:每英寸像素數)“視網膜”范圍的設備以來,在AndroidOEM廠商之間引起了一場關于單純追求PPI的價值的廣泛討論。這次討論中,爭論的重點往往集中于提高分辨率帶來的各種其它方面的負面效果(例如電池續航)是否值得以及單純提高PPI是否真的能夠增加真實感。
如果單純用一個數字的方式來代表分辨率,我們可以用蘋果公司指代“視網膜顯示屏”顯示能力的1弧分(arcminute)來作為基本表達方法。這個數字相當于距離人眼10-12英寸時,看到的大約300PPI的屏幕。換句話說,這大約是60PPD(譯者注:每度像素數)。每度像素數(PPD)是一種既包含顯示距離又包含顯示屏分辨率的計算方式,這意味著所有的信息不只局限于智能顯示設備,而且也適用于任何其他類型的顯示屏。雖然在通常情況下該數值是合理的,但是由于人眼和大腦對圖像感知的復雜性使得這個數字并不那么精確。例如,人的視覺系統能夠判斷兩條直線(大約為2弧秒)是否精確地重合。
如果用每度像素數的方式有效表達的話,這相當于1800PPD。可以用一個例子進行對比:一個分辨率為2560X1440的5弧秒的顯示屏也不過只有123PPD。而且由于人眼部水分的渾濁性,理論上人眼的理想分辨率大約是0.4弧分或者150PPD。最終,在理想實驗條件下,可分別敏銳度的最小值(指人眼區分兩條不同線的最小分別能力)大約是0.5弧分或者120PPD。用不同的方式計算的這些分辨率數值之間似乎相互矛盾,其原因是大腦只是負責對接受到的圖像信息進行解釋。這意味著當角度的差別遠低于眼睛能夠明確解釋的范圍時,大腦能夠進行一定水平的修改以準確確定所討論的對象的具體位置。不言而喻,大腦具有不間斷視覺處理的能力,這可以用一個例子很好的解釋——用手電筒光線可以改變視網膜上面血管的陰影。伴隨產生的各種形式的象差以及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圖像的其他缺陷,最終都由大腦進行處理而呈現一個清晰的圖像。
雖然對人類視覺而言所有這些分辨率數值似乎都有其道理,但是事實上這些數值之間卻又不完全相同。上圖是Snellen視力測試,這是一個由很多尺寸逐漸減小的高對比度的線條組成的一個較為出名的圖表,對成人而言給出的指導值為1弧分或者60PPD,而對兒童而言則是0.8弧分或者75PPD。值得注意的是該項測試是在理想的條件下進行的——高對比度、明亮的空間中。
所以經過仔細研究這些可能的分辨率,我們能夠得出人類視覺分辨率的最合理上限為0.5弧分,移動顯示設備分辨率在300-400PPI時人眼感知細節的能力會顯著提高。但是要求所有顯示設備制造商大規模生產距離眼睛12英寸時具有1800PPD分辨率的屏幕,這是極不可能的。然而,在距離人眼12英寸時0.5弧分相當于600PPI的像素密度。
當然,如果這么容易就能解決分辨率問題,那么在業界就不會有這么多的爭論了。事實上,人類的實際分辨率似乎只有0.8到1弧分。對絕大多數邊界情況而言,像素密度達到600PPI時意味著剛剛接近零可感知像素值,當超過1弧分時反饋信息就會消失。智能手機的屏幕對角線長度為4.7-5英寸之間,在此情況下要形成有效的幀對屏幕分辨率的要求應該達到300-600PPI之間。對于OLED(發光二極管)和LCD(液晶)兩種顯示屏,在給定亮度值的前提下提高像素密度就毫無意義地增加了能源消耗。對于330-470PPI的LCDIPS顯示屏而言就會多消耗20%的,而這可以通過更加節能的SoC、功率更加強大的電池等方式進行補償,以及改善RF(射頻)子系統的能耗。能耗的增加也可以通過提高屏幕面板技術的方式進行補償(三星公司的OLED技術的發展就是一個例子),但是相對于降低顯示屏像素密度而言還是增加了一部分的能耗。對于LCD的顯示屏,用較強的背光作為提高像素密度的方式意味著液晶晶體管在顯示屏中具有較高的比例(OLED屏幕也是如此),而問題是為了保持相同的亮度水平顯示屏上即使只有較小比例的有機熒光物也需要耗費較大的能量。這可以通過下面這幅LCD屏幕晶體管的照片看出來,第二幅圖片是點亮TFT(液晶屏幕一種材質)時的照片。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