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大約10年前,家電賣場中動輒4、5萬一臺的42英寸平板電視,清一色都是等離子。雖然當時的技術還不成熟,卻將“平板電視”這一概念引入市場,也打響了淘汰顯像管電視的第一槍。
據原上海松下等離子顯示器有限公司營業部科長王予翔介紹,由于等離子電視從一開始就是朝著產品應用的方向研發,因此它的顯示特性非常符合消費者的使用需求。“主動發光的顯示原理決定了等離子電視從畫面的層次感到色階的過渡都很自然,觀看時的用眼舒適度甚至還優于液晶電視�!�
液晶電視在顯示動態圖像時會出現邊緣發毛、看不清細節的“拖尾”現象,這是受液晶電視發光原理所限,響應時間多在4毫秒以上;而等離子電視采用主動發光原理,響應時間能達到微秒級。
此外,黑色表現、層次感、色彩也是電視機在使用中具有代表性的性能參數,而在這些方面占優的等離子電視亮相市場沒多久,就受到來自液晶電視的沖擊。
盡管等離子電視出身“根紅苗正”,一些效果甚至優于液晶電視,但這項曾經被業內看作“專為下一代電視機而開發”的顯示技術卻無法避免即將壽終正寢的命運。
一句話,“只為電視而生”的理念讓等離子技術嘗到了應用單一的苦果。
沒能拉住索尼乃一大失誤
平板電視時代的特點是上游面板主導整體趨勢。由于42英寸以上液晶面板的成品率極低,而等離子電視42英寸以下面板成熟度不高,導致二者曾經以42英寸為界,各自占據半壁江山。
在當時看來,似乎唯有“拉幫結派”才能成為打破雙方對立僵局的籌碼。
悉數當時家電市場的陣營不難看出,TCL、創維、海信等國內家電企業在平板電視領域不具備上游話語權,因此,在沒有看清誰將最終勝出前,都是“腳踏兩只船”。而外資企業憑借技術實力的優勢以及對上游屏幕的控制,開始出現明顯分歧。
作為顯像管時代的王者,龐大的架構決定了索尼進入平板時代的步伐總是慢對手一拍,但是良好的電路、芯片技術、品牌忠誠度和營銷理念,仍使索尼的市場份額不可小覷。憑借與三星合作S-LCD面板工廠,進軍平板電視領域不久的索尼嘗到了上游液晶屏技術的甜頭。
在決定徹底站到液晶陣營之前,索尼一直與松下、日立等等離子電視上游廠商有著密切的合作。
起初,索尼一直從松下面板工廠采購等離子屏幕,但其管理層不甘心只做下游生產廠商,再加上松下屏幕售價較高以及雙方在上游合作談判的失敗,導致索尼最終與三星走到了一起—在三星以液晶為主導的發展策略面前,索尼理所當然地也站到液晶陣營。
“沒能拉住索尼,是松下乃至整個等離子陣營的一大失誤。”前松下等離子面板工廠的一位高管坦陳,憑借索尼當時的號召力和營銷能力,只要在上游有機會,一定能夠提高等離子電視的市場滲透力。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