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陷入產能失衡的LED產業來說�2016年最受期待的當紅炸子雞可能就是Micro LED;當OLED面板全面引領市場風騷之際,Micro LED隱然也浮出水面成為產業明日之星,或許更實際的層面在于,Micro LED的崛起被視為是臺灣LED產業、甚至于LCD產業如今尋求翻身或敗部復活的契機�
盡管有人寄予厚望,也有不少人仍然質疑這項不夠成熟的技術未來商品化的可能性,但Micro LED技術作為全新的顯示技術,未來還有技術瓶頸需要突破,新產業鏈的建立也在模糊發展中,除了蘋果,是否還有其他產業主導者可能推動新技術前進,而這項技術又是否可能嘉惠臺灣產業�
蘋果�2014年正式收購具有微型LED技術的LuxVue后,引發業界開始關注于Micro LED,在此之前鮮少人討論該技術的優勢,但如今Micro LED拿來與OLED做比較,不僅是兩者均屬于無需背光的自發光源,未來也能搭上可撓式顯示器的設計潮流,而Micro LED更具有節能效果,且體積微小,有助于薄型化發展、分辨率及亮度都具有優異表現,并可突破在陽光下的可視角限制等種種優勢�
盡管短期內難以應用至智能型手機或更大尺寸的顯示器,但屏幕尺寸較小的移動設備,將可能是Micro-LED是第一個導入的選擇,近期市場也一度傳出蘋果內部設計了導入Micro LED的原型機,使得此消息傳得繪聲繪影,也讓技術是否突破關卡成為業界競相打聽的熱門話題�
不可諱言,現階段的Micro LED在量產技術上并未成熟,其最大的困難在大量移動的技術限制,而全彩化、發光波長一致性等良率問題也是重要挑戰。但如同過去的OLED面板制程也曾面臨種種難關及良率低落等問題,然而只要找到龐大的應用出海口,當一家業者能成功突破瓶頸之后,整體業界跟進風潮也如同野火快速擴散展開,未來Micro LED能否比照OLED的腳步將值得觀察,畢竟技術瓶頸的風險不能完全排除,但Micro LED之所以備受矚目,正在于Micro LED可能提供了目前OLED面板落后者迎頭趕上的另一條快捷方式,因此Micro LED不僅是LED產業的救世主,可能也是LCD陣營的救世主,特別是針對OLED才剛開始起步的面板廠,同時,OLED技術領先者如韓系面板廠也依然保持密切關注,顯然沒有全面押寶OLED而放棄Micro LED的態勀�
但如今Micro LED在邁向商品化的另一困難點在于,誰能在此一顯示技術中扮演關鍵角色。無疑的,過去不少案例曾證明,蘋果有能力去主導及扶植某一特定技術的發展,但若是業界不僅是要急起直追,甚至是要加速超車迎頭趕上,那么勢必要在全新技術發展過程中,搶先建立一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才是在國際競賽中取得主導權的致勝點,但問題是誰有資源或能力去主導?又或者誰可能是最大的受惠者?
若是Micro LED有朝一日達到量產成熟,肯定能為LED產業解決長期供需失衡的困境,但LED業者雖然是其中之一的受惠者,但身處供應鏈上游,恐怕是無力去主導終端應用市場的走向。畢竟Micro LED不僅是LED微小化的良率問題,要由產業鏈中哪一個環節去發展大量搬移的技術,目前都尚未有定案,有可能是面板廠、系統廠或另一種全新型態公司,但若Micro LED要進一步發光發熱,而不僅是局限于小尺寸的穿戴裝置,勢必要有長期資源才能走到規模龐大的智能手機市場,這將需要終端品牌或系統廠的大力支持,畢竟發展一項全新的技術,品牌系統廠商需要背負最大的風險,然而一旦很成功時,將很有可能搖身成為稱霸一方的產業梟雄或延續獨門優勢的壟斷者�
Micro LED技術才剛剛開始嶄露頭角,有法國工研院背景的Leti、來自愛爾蘭的X-celeprint、美國德州大學或臺廠PlayNitride等都曾發表過有關RGB全彩的Micro LED研究成果,或者還有其他默默鴨子劃水的大廠也參與在這場國際競賽中,而臺灣工研院也低調發展了不少專利技術。從蘋果選擇在龍潭設廠來看,臺灣光電產業的軟、硬實力對于發展Micro LED技術或許并不落后,但臺灣電子產業一向習慣于分工進擊,不擅于產業整合的團體戰,更缺乏有一個強大的品牌支持,這也可能將導致臺廠發展Micro LED后繼無力的局限�
Micro LED技術近期喊得聲勢浩大,除了有強大手機品牌大廠帶動領頭效應外,也來自于技術競爭者對于OLED的醞釀反撲,同時也突顯了LED產業當今最大的困境,正在于缺乏市場期待與未來想象,然而除了倚靠蘋果的導入意愿之外,要如何善用或發展這項技術基礎,在量產瓶頸的突破之外,新型態的產業生態系統建立可能將是另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DIGITIMES中文�
關注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