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ED和OLED雖然只有一個字母之差,但在技術和營銷上卻有著天壤之別。2017年三星全新推出了QLED TV,讓LG的“O”和三星的“Q”這對歡喜冤家再次被推向未來顯示技術之爭的風口。這兩條技術線路究竟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和技術差異?又有怎樣的市場評價和未來前景?小編和大家來探討一下。
關于三星和LG在電視領域的發(fā)展歷史,基本也就是隨著電視技術的更迭而成長的。CRT-PDP-LCD-OLED每個階段兩家公司都曾經歷或正在經歷。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和LG都曾在2012年推出過55吋OLED電視,并在2013年試圖商業(yè)化,但是沒過一年,OLED最大的支持者三星就轉移了戰(zhàn)略。
當然這其中的原因包括三星和LG在OLED面板核心防水技術方面的專利之爭,但更多還是三星在市場戰(zhàn)略靈活的性格所致。
2014年三星重點投入到了4K液晶電視,2015年發(fā)布了SUHD TV,2017年全新打造了QLED TV。為占據量子點技術,三星投資了具備300項量子點技術專利的德國Nanosys公司,還收購了美國量子點企業(yè)QD Vision。與此同時三星也沒有完全放棄OLED技術,小尺寸領域的AMOLED有著快速的成長。
而反觀LG從2012年起就一直堅守在OLED陣營,不斷改進工藝和技術。在OLED材料研究方向LG化學積極同住友化學、三菱化學、美國UDC、德國Covin等公司密切合作,共同推進OLED材料行業(yè)的進步。
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QLED和OLED的較量,其實并不只是三星和LG之間的較量,而是兩種技術背后的研究、產品、營銷集團之間的較量。
QLED與OLED天生就不同
要想真正的了解“Q”與“O”的差異,就必須先從結構上剖析它們。
“理想版”的QLED技術應該是量子點材料主動發(fā)光,應用在顯示設備上不需要背光源和彩色濾光片。而現階段“bate版”的則是在藍光LED前分布量子點膜,形成純度更高的背光源,透過液晶分子帶來更“純”的色彩表現。
“理想版”的OLED技術應該是OLED有機材料主動發(fā)光,產生RGB三原色,構成色彩。而現階段“bate版”的則是采用了W-OLED的技術,OLED只充當了自發(fā)光的背光源,不過相比液晶機械式的轉動,依然擁有絕對的黑位和高對比度這樣的特點。
這樣看來兩個技術“理想版”都是自發(fā)光的屬性,QLED是無機材料自發(fā)光,OLED是有機材料自發(fā)光,都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顯示技術。但為何市面上都是“bate版”呢?
其實OLED做成“理想版”的技術都有了,2014年CES上索尼推出的OLED電視就是“理想版”,還有很多廣播級的顯示設備,包括三星的AMOLED都是“理想版”。但市場是一個講究效率和成本的地方,W-OLED相比于RGB OLED有著更好的成本優(yōu)勢和使用壽命,更適合市場的推廣。
QLED的“理想版”稍微發(fā)展慢一點,但是畢竟是OLED的“晚輩”,進步的空間還很大,市場也會給予更多的耐心。
說完了結構,那就來說說實際效果(以市面上的bate版做對比)。
亮度:Q勝。QLED采用的LED背光,通過采用高亮度LED模塊、改善背光結構的方式,可以進一步提高亮度。像索尼的動態(tài)背光大師版峰值亮度就可以達到4000nit,三星的QLED也能達到2000nit,并且能保證15s左右不衰減。而OLED有機發(fā)光的特點,高亮度勢必會照成有機發(fā)光體的衰減,造成不可恢復的物理損傷。
黑位水平:O勝。這一點毋庸置疑,OLED可以完全關閉背光。QLED也有局域控光技術,但是并不能將每個像素都控制好(索尼Z9D除外)。
刷新率&響應時間:O勝。QLED的液晶分子在接受電信號之后還有一個機械的轉動過程,而OLED就像燈泡一樣,瞬間就完成了開關閉合的動作。
HDR:Q勝。QLED擁有更高的亮度,所以在相同的色深和灰度情況下,QLED會有更好的動態(tài)范圍表現。
色域:Q勝。大家都是bate版,都是背光+彩色濾光膜的模式,不過量子點的光譜具有天然優(yōu)勢。
可視角度:O勝。OLED甚至可以接近180°。
均勻性:O勝。OLED單獨控制每個像素點發(fā)光的特點,足以打敗局域控光的QLED帶來的畫面均勻性。
灰度:Q勝。暗部細節(jié)和色彩過渡問題不管是W-OLED還是RGB OLED都應該是一個無法避免的一個難題。因為OLED采用的是PWM或者DC調光方式。當面板的色數達到10bit,也就是1024級的時候,要想像液晶分子那樣精細的控制轉向,是相當難的事情。
功耗:Q勝。OLED省電,是在表現黑色場景的時候,但是正常的使用情況下,同尺寸的OLED會比QLED功率大一些。
看了這么多項的對比,bate版的QLED與OLED可以說難分伯仲。難怪兩大陣營目前都是勢均力敵的狀態(tài)。
Q與O誰才是贏家?
終于要回答最后一個問題了。但是這個答案也許要讓大家失望了。為什么一定要分出個勝負呢?大家所關心的柔性屏幕技術,QLED和OLED+印刷技術,都可以做成超薄的柔性屏幕。共存不可以嗎?不僅僅是bate版是和平共處的狀態(tài),將來都升級成了理想版,同樣還會是和平共處狀態(tài)。
在顯示技術上,大家有不同的實現方法,但是沒有誰是萬能的,始終存在一定的互補關系。就像商業(yè)中的線上線下、影視中的3D和VR、醫(yī)學中的中藥和西醫(yī),都是共存的關系。
但是,也是一定能分出勝負的,因為等離子就被液晶干死了。這其中的原由是什么呢?成本優(yōu)勢決定存亡,誰能最快速度的提高技術、效率,并降低成本,誰就能笑到最后。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yè)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