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TCL、三星、康佳等彩電巨頭集體推出大屏幕3D電視,3D浪潮已經開始蔓延到電視領域,然而3D電視以及圍繞著3D電視的芯片、眼鏡、藍光DVD、3D攝像機等完整產業鏈的建設顯然更需要時間。
更為重要的是,包括3D電影、藍光3D碟片、3D電視頻道等內容商雖然都在積極投入,但是3D究竟是一場人為的技術泡沫,還是如彩電廠商所言10年后將取代高清成為龐大的新產業,還需要市場的考驗。
三種技術背后的日韓身影
日前,TCL多媒體在香港對外宣布了其家庭互聯網戰略,并發布了多款全新的3D互聯網電視;同一天,康佳在深圳也發布了開放平臺的互聯網3D電視;而隨后海信電器(600060,股吧)也在廣州發布了類似的3D互聯網電視。
事實上,國內彩電企業在3D領域的布局很早就開始了,海信在國內3D電視研發領域走得最早,2001年就研發出了3D立體電視,采用了虛擬立體視頻系統設計加快門式眼鏡方式實現3D觀看。
而TCL多媒體2007年也成立了專門的3D研發團隊,經過3年的努力開發出適合不同應用場合的系列立體電視產品,其中包括用于商業廣告的不需戴眼鏡的立體電視,適合于游戲玩家和家庭立體影院的立體電視以及立體投影機。
然而3D電視一直沒有成為電視行業發展的重點,而液晶、等離子、高清電視、LED背光電視相繼成為主流,直到3D電影從2008 年開始大熱,3D電視的研發重新進入核心研發領域。
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已經出現了多種3D顯示技術,其中包括美國3M公司牽頭研發的裸眼3D顯示技術,日本企業開發的偏光片式3D技術,以及目前成為主流的眼鏡式3D顯示技術。
海信電器多媒體研發中心副總工程師菅懷剛表示:“從成本角度來看,裸眼電視不僅分辨率低且每臺單價高達幾萬元,其未來的用途將主要用于商用廣告;偏光式3D技術每片偏光片的成本就達到5000美元;而眼鏡式3D技術的成本在LED液晶電視的基礎上,每臺只需增加1000-1500元�!�
顯然從這一角度來看,眼鏡式3D技術的成本更適于市場推廣。據菅懷剛介紹,海信2009年已經開發應用了3D影像芯片處理+真+240HZ LED +主動式時分眼鏡的顯示方案。這顯然是個多國技術的組合。
目前3D影像處理芯片主要是由液晶屏廠家自己研發的,包括三星、LGD、夏普、友達在內的面板企業,而東芝、索尼與IBM聯合開發的CELL芯片可以完成2D影像向3D效果的轉換,也占據了一定市場份額�!安贿^這種技術的3D顯示效果不好,比直接用3D攝像機拍攝效果差很多。”菅懷剛表示。
意法半導體等公司在今年的CCBN上展示了其開發的3D處理SOC芯片,國內的彩電廠商除了海信、TCL在嘗試自我開發部分芯片外,其他的芯片大多需要從日韓和歐洲的半導體企業處購買。
菅懷剛坦言,從目前全球范圍來看,3D電視的核心專利50%以上被日本的企業掌握,這對國內3D電視產業發展形成一定的專利桎梏。
3D泡沫之爭
對于彩電行業來說,根據市場調查機構Display Search預計,2010年全球3D電視會增至120萬臺左右,2013年增至1560萬臺,到2018年可望達到6400萬臺。屆時,3D電視將成為家電領域最大的收入來源,預計年營業額將達到170億美元。
顯然眾多的彩電巨頭都將目光瞄準了這個潛在的龐大市場,而圍繞著3D電視產業鏈,3D藍光碟機廠商、3D眼鏡廠商、3D攝像機、照相機廠商將一起爭奪這個總規模超過500億美元的大市場。
然而3D電視的浪潮似乎來得太快,整體硬件產業鏈的布局才剛剛開始,而3D顯示技術還存在著很大的改進空間。
菅懷剛認為:“3D電視從目前來看是個方向性產品,未來的3年內其規模還難以放量,我們要做好前期的產業鏈準備,如國內的3D產業聯盟牽頭制訂3D電視的技術標準,其中包括目前爭議很大的3D影像健康標準。”
然而僅僅有3D硬件產業鏈的準備依然不夠,海信電器高管表示:“從目前來看,整機、配件、顯示屏和芯片廠商都已經做好了產業化的準備,但是3D產業鏈還需要內容商的支持�!�
專家表示,未來3D電視的主要吸引力還在于體育節目、3D游戲以及演唱會節目,更多消費者看3D大片還是希望去電影院看IMAX 3D版的效果,因此3D藍光模式還需要市場考驗。
為推廣3D電視,TCL、海信等彩電企業還將3D與互聯網電視捆綁在了一起,然而按照目前的網速來看,下載一部容量為50G的3D電影需要近一周時間,顯然這在目前的網絡條件上是無法推廣的。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